作者:华宝信托 发表日期:2013-04-24
2013年4月10日,由上海证券报社主办的上证·第三届全球基金峰会在上海举行。本届峰会聚焦“世界经济深刻变革与中国财富管理新机遇”主题,汇聚中国主流权威经济界人士和一流资本市场投资者,囊括中国最主要的资产管理机构和世界一流的金融机构代表,为投资者奉献了一场碰撞智慧火花的思想盛宴。
华宝信托董事长郑安国应邀在本次峰会上发表了题为“‘信托现象’折射中国资产管理发展趋势”的主题演讲。在本次演讲中,郑安国对“信托现象”做了生动阐述,总结出国内资产管理行业的三大发展趋势,并首度在公开场合提出了“参与式理财”的新概念。
以下为本次演讲的具体内容(经整理):
当今中国似乎什么都过剩,但大家仍能切身感受到两类物品的短缺:一是房子,二是信托。
房子和信托都是“限购”的。华宝信托有一款产品每周二开放申购赎回,因为被抢购,我们只能每周给代销银行分配额度,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信托现象”。具体来看,当下的“信托现象”直观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信托渗透于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在过去几年间,信托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认识、接纳、信任,信托也为其资产的保值增值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说,每一次居民的财富积累和增长,信托都参与其中。未来信托制度将发挥更大的包容性和有效性,更多公众将参与信托,享受信托制度的优势。
第二,每一次重要的宏观调控,信托都发挥了“减振器”的作用。当宏观经济或政策发生重大变动时,一些自身并没有太大问题的工商企业更需要得到资金支持,在传统的银行等渠道阻塞的情况下,信托根据市场化原则,满足其需求,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几经起伏,如果没有信托在其中起到“减振器”的作用,我们的经济状况可能会更糟。必须指出,信托并没有干扰宏观调控的结果,而是平熨宏观经济或政策波动给实体经济带来的震荡。
第三,每一类飞涨的资产背后都有信托的身影。近年来,证券市场、房地产、矿产能源、艺术品等投资领域都有过发展热潮,这些领域都有信托参与其中。在这些可投资资产的各个发展阶段,如价值发现、价值挖掘、价值增值、价值高估,重新定价等过程中,信托一直在扮演市场化的角色。
再来看“信托现象”的数字化表现。从2006年-2012年末各类金融机构资产的增长速度来看,信托资产管理规模从0.36万亿元加速增长到7.47万亿元(2013年已超过8.27万亿元),增长了20.75倍,年复合增长率65.77%。同期银行存款增长2.74倍、年复合增长率18.26%;银行贷款增长2.80倍,年复合增长率18.69%;股票市值增长2.73倍,年复合增长率18.25%;债券增长2.79倍,年复合增长率18.62%;保险增长3.55倍,年复合增长率23.53%;基金增长3.26倍,年复合增长率21.74%。
为何信托资产的增速大大快于其他金融资产的发展速度,构成了特有的“信托现象”?这很值得思考。我认为,“信托现象”折射出了资产管理行业的三个发展趋势。
一、固定收益类的产品趋势
信托的短缺源于市场上固定收益产品的长期发展不足,老百姓被迫强制储蓄,导致市场对固定收益产品有着非常大的需求。这几年,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信托发挥了投融资渠道的作用,提供了大量固定收益类产品,满足了市场需求,并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我曾在陆家嘴论坛上提出,目前信托是金融改革最好的载体。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太大,小贷公司、民间借贷太小且不规范,相比之下,信托机构合法合规、体量适中、方式灵活、又具备一定影响力,非常适合做金融改革的先驱。1984年我国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很重要的是价格闯关,但金融业没有同步启动改革。金融改革也是对价格的改革,金融业的价格对内是利率,对外是汇率。信托在某种意义上,已在推动进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目前,一年期国债收益率和一年期定期存款收益率在3%左右,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在20%左右,一年期信托产品预期收益率基本在8%左右。从中可以看出,信托收益率既不像高利贷那么高也不像强制储蓄利率那么低,在某种意义上,信托今后是研究真实利率的重要参考指标。
再从国际国内比较来看,欧洲的股市和债市市值是两倍的关系。国内2007年时股市市值更大,即使现在债券市场进入爆发性增长后,股市和债市也是一半对一半的关系。这说明国内固定收益产品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国内投资者对类固定收益产品也有着切实的偏好。中国居民的资产在存款和货币市场的占比达70%左右,虽然上述资产中包含了养老、教育、婚嫁等成分,但仍然说明中国民众稳健的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这也是近些年类固定收益产品激增的主要原因。而信托恰恰满足了投资者对类固定收益产品的需求。融资类信托类似非标准债券,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稳定的固定回报;部分投资类信托也具备类固定收益特征,如结构化产品的优先级;信托通过资产支持、担保措施等产品结构和风控手段,持续提供了稳定收益的中、低风险产品。
如此演化下去,今后银行的活期储蓄将不复存在,银行的利差可能会被压制,大量的创新一定都会围绕在固定收益产品上。资产管理要紧紧抓住固定收益这个趋势,产品才会受欢迎。
二、全资产类别的配置趋势
在不同的时期,各个不同类别的资产表现有天壤之别。
看看近几年的数据,比如股票等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黄金白银、原油、铁矿石等大宗产品的价格,受全球经济和宏观政策影响明显,波幅较大,具有比较明显的周期性,单一资产的配置难以持续保值增值。
由此可见,资产管理如果不进行全资产类别的配置,铆定某一种资产可能会一辈子清贫。
站在资产配置的角度,信托由于天然混业,投资范围特别广,可以以全资产配置的优势始终配置优质资产,以实现客户资产的长期稳定收益。这也是未来资产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趋势。
信托的方式非常灵活,可以是股权,可以是债权,也可以是物权;可以提供投融资服务,也可以提供资产证券化服务;可以运用各种创新性手段为高净值客户和资金需求方提供金融平台;可以在房地产、基础设施、矿产能源、证券、货币市场等全资产领域提供类固定收益、保本浮动、部分保本浮动、完全浮动收益等全类型的产品。
信托可以以综合化平台,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信托独特的资产隔离制度设计、跨平台的综合业务、稳定的业绩表现,能够在资产的保值升值、财富传承、税务规划、另类投资、社会公益等方面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由此可见,信托可以投资的资产类别非常广,方式特别全,这也是信托的产品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三、参与式理财的发展趋势
我曾经在不同场合一再讲过,当代只有一种革命——互联网革命,其他革命都是伪革命。互联网对经济、生活、理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金融服务而言,投资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式、自助式、菜单式的选择,享受各式各样的金融服务,这就是“参与式理财”——今天我首度提出这个新名词。
从投资者需求来看,目前越来越多的单一客户开始寻求信托方式理财。从信托行业本身发展来看,非银行的单一资金信托占比近年来有升高的趋势(2010年19.90%,2011年33.48%,2012年41.12%),这表示高端个人和机构客户对理财业务的要求在提高。高净值客户偏好多种投资工具、多样化投资,需要一个综合平台满足其多样化需求。单一的委托方运用金融工具,在某种意义上参与了产品设计,并利用信托平台和专业能力进行包装,最终形成了参与式理财。
从融资方需求来看,参与式理财也很明显。融资方需要根据其资金负债情况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构建多渠道的资金来源,通过银行贷款会成为融资方的资产负债,而通过信托选择夹层融资等方式则可以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参与式理财不同于个性化设计,参与式理财的形成过程中,无法区分谁是主导,主要是结合投资者需求、公司风控等各方面的需求。我们的底线是风控,但最后还是要以客户为本,由客户确定最终产品。高净值客户偏好多种投资工具、多样化投资,需要一个综合平台满足其多样化需求。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托产品集合了各方面的资源,产品从设计到推出,客户会认真去看合同内容、提出很多异议,这个过程起到了知识集成、交互管理的作用,形成了参与式理财。
参与式理财有三个发展阶段:1、信托发展非标产品。信托的特点是叫做信托计划,而不是直接叫产品,信托做的就是非标产品。2、信托提供投行服务。我们当时提出的理念是用投资银行的手法做商业银行的事,现在称之为非标准债券。3、信托提供参与式理财。参与式理财,打破了金融垄断,让更多的人享受高端金融服务。
比尔盖茨在十年前,曾经准备收购花旗银行,后来因为反垄断的缘故未果。这给我的启示很深,我觉得互联网对金融的改革一定是方兴未艾,而且会更加彻底,因为金融产品某种意义上是最适合互联网销售的,参与式理财将让更多企业直接使用金融工具。不要觉得做平台好像就低端、做主动管理就高端,做融资好像就可耻、做投资就尊贵,国内伟大的公司腾讯、阿里巴巴做的都是平台业务。网络化、菜单式、自助式的参与式理财的兴起,将提供各式非标准债券业务、开放的资产管理行业、信托等综合平台,有利于打破金融垄断,将会有更多人享受到贵宾式的私人财富管理服务。
至于如何让客户享受到高端的金融服务,海底捞给我的启示很大,海底捞的目标客户是工薪阶层,实际上是低端服务,但海底捞为什么做得好?因为它在低端客户群里提供了高端服务。以前证券公司都做散户大厅,那时候一律提供客饭,这几年觉得散户不挣钱了,把散户都想赶出去,瞄准大户,特别是瞄准机构。我在想,如果有谁倒过来通过互联网方式给散户提供高端的服务,那会怎样?
以上,都是我从切身工作中所观察到的资产管理行业趋势。
最后谈两个华宝信托参与式理财的例子。
1、结构化信托。信托提供的结构化信托服务,与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融券服务相比,具备更多的选择性。现在融资融券的标的很有限,你要出一个统一规定太难了,但是如果某一个人,或者你公司自己如果能够很好地甄别股票,有研究能力同时也能够说服我们,我们也是可以做的。
2、薪酬福利信托。相比企业年金而言,薪酬福利信托更具有参与性。它的最大差异是年金要等到退休或者出国、离职才能用,而薪酬福利可以满足改善薪酬福利,薪酬延付,留人激励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