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首页 > 资讯中心 > 华宝动态 > 文章详情

华宝信托:是时候为传统客户提供全球资产配置服务了

作者:华宝信托        发表日期:2015-01-27

QDII,即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是国内投资者投资海外证券市场的主要渠道,目前保险、银行、基金、券商和信托等五大持牌金融行业均提供海外证券投资服务。

根据外管局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数据,共有11家信托公司获批QDII业务,投资额度73.5亿美元,相比2013年末56亿美元增加31.25%。其中华宝信托获批投资额度19亿美元,存续规模超过12亿美元,在同行中遥遥领先。

据了解,华宝信托自2012年起推出境外市场投资系列信托产品,截止2014年底,该系列产品共发行超过80只产品,累计管理规模超过80亿元人民币。近日,笔者就信托QDII产品未来的发展与海外市场的投资专访了华宝信托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仇沛沅。   

定位精准  围绕需求定制产品

笔者:信托公司是QDII市场的后来者,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信托公司QDII业务后发优势在哪里?

仇沛沅:信托公司QDII产品主要是接受单个委托人资金的单一信托,通过前期与客户充分沟通,产品设计围绕单一机构和超高净值的个人客户“量身定做”。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信托QDII产品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更高,在较长的封闭期间可以规避周期性风险,定制化则可以发挥信托制度灵活的优势,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再来看其他机构的QDII业务:中资银行传统客户风险偏好低,海外固定收益产品和保本型产品过去几年收益都偏低,无法和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相比;基金公司、券商的QDII业务一度火热,然而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后,海外投资长期受到影响;保险公司的QDII基本上是为保险资金服务的,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还没有发行面向大众投资者的产品。

问:华宝信托是行业内较早开展QDII业务的信托公司之一,目前无论投资总额还是存续规模都是信托行业第一。华宝信托的优势和特色在哪里?

仇沛沅:首先是公司的支持,华宝信托将海外业务做为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部分之一,在人力、物力上提供支持,在业务发展上同时注重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第二是专业的团队;第三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比如通过产品创新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标准化相关投资操作流程;第四是与各类合作伙伴发展长远和双赢的合作关系。

此外,我们还结合公司优势业务进行产品创新,比如与薪酬福利信托业务合作,去年设计了境内机构的员工薪酬福利信托计划投资于委托人在境外发行股票的创新产品。

2014年12月,我们荣幸地被渣打银行授予2014年全球“最佳成长合作伙伴奖”(The Fastest Growth Partnership),这也是合作伙伴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和肯定。

全球布局  提供多元资产配置

笔者:客户的境外资产配置需求各有不同,有的偏好香港股市,有的则偏好欧美地产市场,对信托公司全球资产配置能力是个不小的考验。华宝信托是如何帮助客户优化境外资产配置?

仇沛沅:华宝信托根据客户实际需求、风险偏好,去海外寻找对应的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帮助客户制定最优资产配置。近年来,华宝信托活跃于全球主流资本市场,成立了专业的团队专注于此项业务,团队人员都有海外工作经验,包括新人也都有海外学习经历,以确保团队成员对海外资本市场和金融产品非常了解;同时潜心构筑境外资管公司、律所、投行等机构脉络,满足客户需求。

笔者:未来华宝信托是否有计划在境外设立投研团队,实现自主管理?

仇沛沅:境外设立投研团队是未来趋势,但目前国内信托公司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个人认为,挑选当地一流的资管公司合作对投资人更负责任,因为他们扎根当地资本市场,掌握更丰富的资源。

实现全球布局投研机构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那些国际知名投研机构早期也是通过与境外机构设立合资公司,运用当地资源运行,经过5-10年的积累,逐步吸收当地资管机构,变成自己的公司,因此大部分国际性投研机构都有近百年的历史。相比之下,国内的金融机构起步比较晚,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短期来看,国内金融机构最有可能在香港设立投研团队。

笔者:当前海外投资环境日趋好转,美国经济也正在强势复苏,2015年,华宝信托在QDII业务上还会进行哪些拓展和突破?

仇沛沅:我个人认为信托公司已经到了为传统客户提供全球资产配置服务的时候,他们已经对常见的投资标的如股票、债券、基金等有一定了解。我们目前客户的资产范围在1000万元以上,我们正在努力,希望也能吸引到资产范围在100-500万元的信托传统客户,为他们搭建一个资产配置平台。

2015年,华宝信托将积极开拓境外市场投资系列新产品,包括新股系列、固定收益系列、基金系列等不同投向,并与多家境外知名的资产管理机构合作,由其提供投资顾问服务,帮助委托人优选不同的资产类别和投资标的,为客户实现多元化、专业化、定制化的境外资产配置。

(本文来源:2015年1月27日《上海证券报》,作者:文斐)